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 行业动态 >

中国台湾活动策划专业团队 营销活动策划

2022-01-12

国际知名策划师有哪些,还有国内的,包括香港、台湾,多谢各位了!市场策划、广告策划、活动策划等都行。

菲利普·哈里斯  哈里斯国际咨询公司总裁、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顾问。 福特汉姆大学心理学博士、管理学家。 长期致力于组织文化、领导行为发展、知识管理与创新等领域的研究与咨询工作,其杰出的研究与教学经历已被收入《美国名人录》。   Amir Fateh  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专业资格认证管理委员会主席。 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纳国际影视中心总裁。 长期从事国际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研究。 阿米尔·法泰尔教授曾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从事EMBA课程的管理与市场营销项目。 应邀在中国电信、美国通用电气等世界著名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许顺利  著名事件营销策划专家、首席知识官国际理事会副理事长、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注册策划师培训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危机公关处理、事件营销策划等专业领域的研究,其对软广告形式的提出和有效实施尤为中外广告界所瞩目。   高慎盈  解放日报周末部主任、《解放周末》主编、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化讲坛部总监,第六届“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创意举办的“文化讲坛”,已成为上海一个文化事件,在“文化讲坛”的佳誉里,有着高慎盈的心血与智慧。 文化名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以及赵本山,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等先后作客文化讲坛。   Aiselin  广告学博士 法国广告协会国际部主席。 长期从事广告心理学研究,尤其在广告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等方面颇有造诣。   徐培华  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特聘专家、著名营销学导师。 复旦大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徐培华教授知识渊博,讲课方式独特而生动,他特别善于把复杂的理论精髓用通俗的实战案例予以精辟演绎,是中国高等院校为数不多的实战派营销学导师。   方名山  上海商学院院长,上海创建和发展连锁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和上海家乐福超级集团首任董事长,方名山教授长期从事商业经济的策划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擅长运用现代商业理论指导百货业、快餐业、教育产业向连锁经营方向发展。 方名山教授同时还担任上海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商界同仁协会会长、上海连锁商业协会副会长等重要社会职务  潘垚天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博士、美国著名Symlog管理机构唯一可用中文授课的专家,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特聘专家。 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陈国云  著名营销策划大师、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特聘专家。 长期致力于保健品和文化领域的研究。 作为大型企业总裁,陈国云先生既是理论的创新者,也是实践的成功者。 他所运作的排毒养颜胶囊,创下了单一保健药品年销12亿的奇迹,成为中国创智产业的杰出代表。   储欣  著名终端营销策划专家、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营销策划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3S终端营销通路的理论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终端营销为数不多的成功实践者。 曾先后担任多家中外著名企业高级营销策划顾问。   顾晓鸣  复旦大学旅游历史学系教授、IBM公司誉为“中国最具创意思维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LOGO国际评委、上海文广东方卫视特约评论员,互灵全文化策划工作室总监,上海会展“十一五”规划研究方案主持,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EMBA开学典礼唯一特邀演说嘉宾,著名策划专家。   茆训诚  经济学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著名经济学家,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教学研究,  尤其在企业运营、企业投资行为等领域颇有造诣。   朱明  上海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公众心理学研究,尤其在危机公关处理以及应对策划等方面颇有建树。   胡守钧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和文化学者。 现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传统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 胡守钧教授长期致力于发展战略研究,曾先后为复旦大学研究生、MBA学员、EMBA学员、总裁班学员讲学。 由其提出的“计划社会”、“权力经济”、“社会共生论”、“无主体所有制”、“灰色收入”等一系列新概念,在当代社会转型的问题研究实践中,均取得显著效果,并受到社会重视。   董锡健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MBA客座教授  葛寿昌  国家劳动部特聘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劳动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劳动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改革与发展咨询专家、上海市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国际注册策划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些都是比较有名气的。

高博的个人经历

高博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妈妈唱民族歌曲,爸爸唱京剧,但是在18岁就读北京现代音乐学院之前,他和舞蹈是没有一点关系的,他是中国国家足球少年队的一名职业运动员,有着7年专业的运动生涯。  在一次去阿根廷集训的中受伤彻底告别了他的足球生涯。 2003年,高博凭借出色的街舞功底加入到当时北京第一个街舞文化团体“北舞堂”,“ 北舞堂当时汇聚了很多国内街舞界的先锋人物,也有国内顶级的B-Boy舞者。 高博在北舞堂只呆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北舞堂太过商业化的运营不适合个性很强的街舞舞者,2004年慢慢就解散了,但是高博和冯正等一些热爱街舞的朋友并没有放弃对街舞的推广和普及,他们决定重新成立一个街舞公司,继续团结一些街舞爱好者。 这样,中国第一个专业街舞培训公司成立了。 所以有了‘舞佳舞’“北京舞佳舞的80%以上的教师和艺员都来自北京现代音乐学院,而舞佳舞获得的很多全国大赛的各种舞种冠军和齐舞冠军几乎也都来自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舞佳舞”团队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时尚文化的先锋,团队成员汇集了中国街舞所有舞种的最强明星阵容,舞佳舞品牌已经在新一代年轻人群中具有广泛的美誉度和强大的影响力,而高博经营的北京舞佳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强的街舞资源和顶级街舞水平的公司。 目前,舞佳舞公司已经开始挖掘和推广不断涌现出的新一代时尚文化形式,为时尚文化相关产业的演出、会展、文化交流活动、影视作品等提供策划、组织和推广服务,“公司发展现在很全面,刚开始就是做演出和培训,第二步做大赛,以及和艺人、歌手做舞蹈上的包装和编排,第三步,就是和很多品牌的合作,其实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把我们非常普通的舞蹈老师推向舞蹈明星,但是无论打造赛事品牌和街舞明星其实都是为了推广街舞服务的。 ” KEEP ON DANCING——打造中国街舞赛事品牌KEEP ON DANCING(以下简称KOD)是“舞佳舞”旗下最重要的赛事品牌,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凭借这着专业与权威,可谓缔造了中国街舞赛事的巅峰。 目前,KOD已经成为中国最权威的街舞国际性赛事,舞种也突破到Poping、lockin、hippop、breaking四个舞种,而KOD自第二届开始就有以及加拿大华裔,英国华裔,诸多港台地区的街舞爱好者和5名韩国选手参赛,第三届更是在原有外籍参赛人员的基础上,吸引了街舞发源地的美国选手参赛,比赛场面极其激烈。 第四届KOD巧妙果断地加入Battle Guest这一元素,邀请美、法、英、日、韩、台湾各路街舞高手抵京与中国选手同台较量,使得比赛层次再次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中国的街舞大赛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了,已经被国际街舞界认可了。 成为顶尖然后突破——让中国人跳自己的街舞高博在经营舞佳舞的同时,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街舞音乐,任何一个舞种的背后都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街舞也不例外。 在高博看来,街舞要本土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要跳在世界顶级水平,然后去创作一种新的风格,音乐的风格,舞蹈的风格,比赛的风格。 我们中国的街舞还是一个概念,要实现这个概念,我们还需要更努力。 ”的确,街舞本质是坚持个性的自由发挥,有特色才有灵魂,所以街舞在每个国家都被赋予了新的元素和内涵,从音乐的创新到舞蹈的突破,中国功夫、经典民族元素,我们有太大的空间,也正因为有空间,我们才有梦想,有梦想当然就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资料跪求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是目前国内艺术门类最全的综合演艺类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系文化部直属的重点高等艺术院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亚太局中心。 上戏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 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 学院共有三个校区,本部位于华山路,电影电视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及附属戏曲学校位于莲花路,附属舞蹈学校.●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创立,熊佛西先生为首任院长。 [1]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专门培养戏剧表演、导演专业人才的专科学校。 1946年全校师生反“裁撤”,组织学生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斗争。 [2] 1947年剧校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团结广大师生合力奋战,迎接上海解放。 1948年秋,学生人数达200人左右。 ●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1949年5月更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沿袭解放前的体制,仍隶属上海市教育局领导。 ●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实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戏剧科、上海行知艺术学校戏剧组并入后正式建院,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 于11月正式成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并无行政隶属关系),业务划归中央文化部直接领导,仍由熊佛西任院长,建院后学校规模日渐扩大,原有校址已不敷应用。 遂于1955年8月迁华山路现址。 [2] ●上海戏剧学院1956年正式命名为上海戏剧学院,系文化部直属高等艺术院校。 2000年4月划转为由上海市与文化部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 2002年,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三校并入上戏,作为戏曲舞蹈分院、附属戏曲学校和附属舞蹈学校。 2004年学校相继筹建了创意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2005年学校在戏曲、舞蹈和电视艺术等相关专业基础上设立了戏曲学院、舞蹈学院、电视艺术学院。 2002年6月,原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上海市舞蹈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 学院设表演系、导演系、戏剧文学系、舞台美术系、电影电视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教学部、研究生部、留学生部;本科专业教育层次有戏剧影视表演、音乐剧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京剧昆剧表演、民乐、文化事业管理、作曲等专业,涵盖话剧、戏曲、舞蹈等专业门类。 表演系自一九五二年建院以来,表演系就是学院的主要系科,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和大批的戏剧、影视表演人才以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才,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戏剧、影视表演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多年来本系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在国内的戏剧界颇有影响的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积累与总结,以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完整、科学、规范的专业培养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现有教师32人,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声乐等专业方向,其中副高以上职称9人,具备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资格教师5人。 在继承表演教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教师们通过加强自身专业理论学习,出国交流访问、参加国际学术讨论、演出展示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展表演教学思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表演教学经验,使表演教学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导演系导演系始建于1962年,第一任系主任为吴仞之。 历任系主任为胡导、张仲年、苏乐慈、李建平。 现任系主任卢昂、书记韩雪松。   导演系专门为戏剧艺术培养导演专门人才。 自建系以来,为国家、部队和各省市专业剧团培养了大批话剧、歌剧、戏曲和电影电视导演人才。 改革开放后,导演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力量和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科研不断深入,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成为表演艺术团体的骨干和领导,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导演。   导演系的教学任务由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教师担任,现有教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6人,攻读博士学位的2人,攻读硕士学位的1人,教师队伍有着较高的教学和理论研究水平。   自2009年起,我系开始举办系列“国际导演大师班”,每年聘请五位国际一流的导演大师来我院进行大师班教学,已于2009年和2010年成功举办了美国和英国两届,2011年俄罗斯导演大师班也已筹备完成。 我系聘请了多位国际著名戏剧导演担任客座教授,他们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博格、耶鲁大学导演系主任利兹·戴蒙德教授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尼古拉斯·巴特尔、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  导演系专业课程《导演元素练习》被评为2006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导演片段教学》2006年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   导演系主要课程包括:导演基础理论、表演基础训练、导演构思、导演片段教学、多幕剧创作、影视导演基础等。   本系教师曾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奖”;上海市教委“曙光奖”;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育才奖”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在导演艺术创作上囊括了所有国家级舞台艺术奖项,包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文华大奖、文华奖;“新世纪杰出导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话剧金狮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文化部有突出贡献的话剧艺术家”等。 戏剧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系是上海戏剧学院创建最早的系科之一。 1946年举办的编导研究班是戏剧影视文学系的前身;1959年正式建立戏剧文学系,设编剧专业;1990年改为戏剧影视文学系;1990年代以后增设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三个新专业;现有戏剧影视编剧、艺术教育、戏剧学三个专业,培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各类进修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其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戏剧影视文学系师资力量齐整。 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拥有博士学位10人;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人,被授予“文化部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人;被授予“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人;担任全国级学会会长1人,副会长1人;担任市级学会会长2人,副会长2人。 戏剧影视文学系教学成果卓著。 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戏剧影视编剧与文艺人才。 历届校友创作的许多戏剧作品,如《年青的一代》《陈毅市长》《原罪》《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等,在当代戏剧史上产生影响。 叶长海、丁罗男、孙惠柱、宫宝荣等是戏剧文化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 戏剧影视文学系科研力量雄厚。 戏曲研究为一大优势。 老一辈的陈古虞、陈多等教授对此都有开疆辟土的贡献,叶长海、宋光祖、金登才、张福海、刘庆等老师的研究成果与教学成果令人瞩目。 《王骥德曲律研究》《中国戏剧学史稿》《戏曲美学》《中国曲学大词典》《中国京剧》等著述荣获国家级奖项。 中国话剧史论教学和研究拥有实力,老一辈的魏照风、赵铭彝、柏彬等教授有开创之功,丁罗男、曹树钧、汤逸佩等教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果卓著。 学术著作如《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曹禺剧作演出史》《叙事者的舞台》等广获好评。 外国戏剧研究方面的专家孙惠柱、宫宝荣、刘明厚等教授研究视野开阔,学术著作中《法国戏剧百年》等荣获全国性的科研奖项。 在剧作学、艺术学研究领域,孙祖平、陆军、朱国庆等教授学术成果丰硕。 舞台美术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现设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和剧场技术管理两个专业,其中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含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与化妆设计三个专业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在专业学术、教学、科研、设计创作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教师曾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台美术奖”、“宝钢艺术奖”、“宝钢教育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 先后有三名教师获得“曙光学者”称号。 自2008年起,“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连续三年获上海市教委下拨特色专业专项经费支持。 2008年全系有多位教师参与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形象设计和舞台场景设计工作,并担任核心岗位,获“优秀个人”奖。 服化教研室获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具有时空震慑力的29个巨大烟火脚印,那璀璨绚丽的灯光效果,那极富民族特色、又紧随时代潮流的人物造型,还有那一系列场面恢弘、气势磅礴的大制作和大手笔,均出自一批被称为“上戏团队”的杰出设计师和专家之手。 而这支“上戏团队”的核心人物就是我系的校友和师生们!由他(她)们担任艺术总监、焰火灯光、布景以及人物造型总设计所构成的核心团队圆满地完成了这场举世瞩目的演出任务。 六十多年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在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以时代发展为依据,不时更新、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的教学注重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注重满足社会需求,配备的师资堪称国内一流。 这批师资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余,均能凭借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承接国内外一系列重要的演出与设计任务。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但会将演出经验带进课堂而且还能使自己的学生获得参与精彩演出的难得机会。 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人物造型设计工作就是由服化教研室老师带领毕业班同学完成的。 经历过如此大型活动的考验,同学们获得的经验知识和受到的锻炼远非书本加上课堂之和所能比。 六十多年来,我系的毕业生和校友桃李满天下。 其中不乏国内外当代著名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大师,还有国家级、省部级艺术院校的院长与学科带头人,还有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和服装化妆设计领域内的专家,甚至还有艺术领域内功成名就、成绩斐然的企、事业家。 戏曲学院戏曲学院以培养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为主要任务,努力探索戏曲教学高等教育体系,取得突出成果。 2009年,学院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戏曲学院现有表演(京昆表演)、表演(京剧器乐、民族器乐)、表演(戏曲音乐剧)、表演(木偶表演、木偶表演与造型)、导演(戏曲导演)、公共事业管理(群众文化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艺术展示——听觉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京昆唱腔设计)等10个本科专业方向,本科在校生五百余人,MFA研究生9名。 在校生最多的二级单位。 2006年,为培养京昆艺术青年拔尖人才,戏曲学院承建了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该团是上海戏剧学院成立的第一个青年演出团体。 成立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创新,出人出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学院成立以来,根据培养拔尖后备人才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条件出发,从全国聘请最优秀、最适合的著名艺术家、著名教师授课,戏曲学院客席教师、专家与本院的专职教师相结合,构成了全国一流的师资队伍。 学生在全国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屡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新人主角奖,中国戏曲红梅金花奖,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金、银、铜奖,首届京胡北京邀请赛青年组金、银奖,“金狮奖”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金、银、铜奖等众多奖项。 电影电视学院1958年开设的“电影进修班”标志着上海戏剧学院影视教育的开端。 1989年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995年设立“播音与主持专业”并创办电视艺术系,填补了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本科教育的空白。 2005年正式成立电视艺术学院,2012年更名为电影电视学院。 电影电视学院下设电影、电视和主持三个系,拥有“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3个本科专业方向,分别培养电影导演、摄影、录音、剪辑;电视栏目策划、纪录片编导、现场导播、动漫游戏策划;主持、播音、影视表演等方面的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主持艺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第二届上海高校市级教学团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获上海市第一类特色专业称号。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第四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荣誉称号。 在吴洪林教授和宋怀强教授的指导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初步摸索出一条培养电视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独特思路,设计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中传”(以播音为主体)、南有“上戏”(以主持为主体)的两大核心教学群体。 在姚扣根教授、方方教授等的带领下,学院以影视编导策划创作课程为主干,强化影像表意与制作能力,培养精英人才,形成了被艺术教育界称之为影视编导教学的“上戏模式”。 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在办学的十二年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三个标志: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成立,设立舞蹈表演专业,标志着上海高等教育中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空白的结束。 2002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我院并入上海戏剧学院,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同时招收第一届舞蹈本科生,标志着上海舞蹈教育又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2005年6月挂牌筹建的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标志着上海从此有了一所培养专门的舞蹈表演人才的二级学院。 创意学院创意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为应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而创办的全国高校内第一家创意学院。 创意学院现设有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方向,实行一本招生)、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本科专业,并招收艺术管理、数码艺术方向研究生。 创意学院是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贸发会议任命为UNCTAD创意经济学术网络中国联络总部,现为“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成员单位,曾举办联合国全球创意产业研讨会、全球创意教育论坛、世界城市(上海)文化论坛、新媒体演艺创新国际专家研讨会等大型高端国际活动。 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大都市文化观测研究中心、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直属机构,极大提升了创意学院学术研究、实践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 创意学院出版了《创意产业导论》《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创意学概论》《名家谈创意》《全球创意产业的盛会——联合国创意产业研讨会(上海)纪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管理》《创意上海》等专著;承担了“创意经济及其中国发展战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2006)、“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关于抓住世博重大机遇加快上海‘创意城市’建设的若干建议”、“后世博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等课题。 创意学院现有教师18人,同时聘请了厉无畏、约翰·霍金斯、胡项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及文化创意产业界精英担任客座教授。 创意学院正在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韩国釜山设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作,实行2+2联合办学,搭建学生海外实践平台。 校训培养人才的目标,我以为,首先应该注重人格的陶铸,使每个戏剧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爱民族,爱国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 然后,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所以本校的训练的体系,不仅是授予学生戏剧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是训练他们如何做人。 ——熊佛西校区环境位于华山路上的学院本部教学设施完善,上戏剧院、黑匣子戏剧实验室、新实验空间与端钧剧场分别适合教学实习演出、实验戏剧排演。 图书馆收藏的戏剧类图书丰富齐全,学生公寓、餐厅、健身房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莲花路校区是电影电视学院、戏曲学院、舞蹈学院与附属戏曲学校的所在地,拥有高规格的专业练功房和演出观摩厅,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 虹桥路上的附属舞蹈学校是在老一辈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确立为现校址,校园内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怡人,教学设施完备,教室宽敞明亮。 另外新校区已规划建设,选址于闵行区浦江镇。 北京电影学院(Beijing Film Academy,缩写BFA)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世界知名的电影专业院校,是北京市主管、国家广电总局和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 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 1951年更名为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电影学校,1956年最终改制为北京电影学院。 建校60余年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院系设置学院现有8个系,5个分院及研究生部和基础部,共计15个教学实施单位。 各教学单位之间互为支撑,文、导、表、摄、录、美、管理、动画理论和技术等,一应俱全,涵盖了电影创作的每一个行当,囊括了电影创作的全部环节。 [1] 其中,导演、摄影、美术、表演等四个专业是该院北京市本科品牌专业,也是国家广电总局本科重点专业。 动画专业是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硬件设施北京电影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专业教室和专业试验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 数字电影技术与艺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录音实验室是全国高校唯一获得国际声音权威——杜比公司资格认证的实验室,声音实验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电影学院社会实践横店影视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生均教学科研设备值达到11万元,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师生艺术创作的需要。 [1]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文化产业研究院学院重点加强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室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电影专业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灯光室、暗室、画室、拉片室、特技棚、摄影棚、录音棚、动效棚、剪接室、非线性编辑室、放映室等。 尤其是学院建有三个电影学专业重要的实验室,在电影学专业的技术、艺术方面具有领先作用:动画传感、图形图像实验室。 可以实时进行人物实物动作图像捕捉,制作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动画作品,其中教师、学生制作的动画片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内、国际获奖。 录音技术实验室。 有多个对白录音棚、动效录音棚和混录棚,可以进行电影和电视的声音制作。 该录音棚曾经承担了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影片《英雄》的后期声音制作。 曾经承担了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拍摄的影片《和你在一起》的后期声音制作。 数字电影(高清电视)实验室。 拥有国际先进的数字电影前期摄制和后期编辑设备,开始进行数字媒体技术、数字电影制作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该实验室已经开始承担制作数字电影短片拍摄,并拍摄2003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数字高清电视纪录片。 知名校友建校以来,北京电影学院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育了2万余名电影工作者,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 其中有张艺谋、陈凯歌、韩三平、顾长卫、田壮壮、贾樟柯、李少红、陆川、宁浩、王小帅、娄烨、高希希、滕华涛;唐国强、张丰毅、张铁林、蒋雯丽、赵薇、黄晓明、陈坤、黄渤、徐静蕾、海清、黄海波、张嘉译、王志文、姚晨、刘亦菲、杨幂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导演、演员、电影艺术家及电影专业人士。 校区环境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选址于东六环附近的通州宋庄,占地约500亩。 新校区将成为一座“电影博物馆”。 一座高80米的电影大厦将落成,成为新校区的标志性建 校园指示图[12]筑。 新校区还将建设中国电影教育博物馆,这是中国首座电影教育方面的博物馆。 同时新校区建筑群的各个院落之间采取泛博物馆的形式,穿插陈设中国各个时期的电影发展成就和史料。 预计2015年第一批新生可进入新校区学习。 新校区全部建成需要四至五年。 校训: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校风:修身、勤学、精艺、践行办学思路:盖大楼、育大师、著大作、拍大片、养大气学院精神: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更多具体的可以上百科找找~(求采纳O(∩_∩)O哈!)

推荐阅读:
拨打电话
网站导读: